行业新闻

J9九游会游戏课堂教学优点范文

作者:小编 来源:网络 浏览: 发布日期:2023-12-27 16:28:41

  J9九游会游戏素质教育是以尊重学生的思维和精神活动为前提,注重开发学生潜在智能为根本目标的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J9九游会游戏,数学之美需要通过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目标,我们必须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努力为学生数学学习的持续发展打下牢固基础。那么,应如何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从而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呢?笔者将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美国现代情感教育理论创始人卡尔・罗杰斯认为:数学不能仅以传授知识为目标,因为知识很快就会过时,教学的目的应是启发学生作出发现,通过发现获得知识,学会如何学习和如何创新是教育的基本宗旨。大量的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实验表明:在课堂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目标最合适的学习形式应是启发式、开放式、课堂讨论式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1]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学成为一种对话,而不是灌输,师生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智慧与心灵的交流。师生共同参与每项教学进程,每个教学环节;课堂上,充分放手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让他们在简化的、理想的、顺乎自然而又有必要的波折、歧路的形式下,亲历知识的再现过程。教师要创设真正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反思和质疑,让他们自己在对与错、优与劣的争论中,深刻思维,强化反思与提问能力。

  例如,在讲授初中几何的起始课时,我这样来设计问题:用两个圆、两个三角形、两条线段自创图形,并配以文字表述.问题给出后,孩子们兴奋极了,纷纷拿出笔与纸,投入到自我创作的活动中,创造出近四十幅作品,当我拿着学生的作品逐一讲评时,我能从学生的眼神中看到了学习几何的渴望与自信。

  课堂是教师的主战场,我们只有不断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为学生真正营造“自我研讨”的情境,让学生在数学课堂上乐此不疲,与数相伴!

  理解一个数学知识,就是调动学生自己已有的适当的知识同化这个新知识,并把它与自己原有的知识形成合理和本质的联系。数学的理解的形成必需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但在通常情况下,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以及深入程度都不够,这也就造成了学生理解效果差。数学教学必须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学生经历说数学、变式练习、将知识系统化等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的理解。

  1、说数学。说数学,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所学数学知识,内容包括数学概念、命题、公式、原理、方法和解题过程。叙述要力争准确、流利,能对叙述的内容进行解释,经得起学生与老师的追问。这种考查方式既可在课前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这种方式对于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有重要意义,只有理解了才能顺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理清思路,学生必须认真领会所要叙述的内容。这样做的优点是,(1)既可以强化学生的记忆,又可以刺激学生的理解。记忆是理解的基础,而口述是记忆的基本方法。(2)纠错。通过表述,学生的思维得以暴露,老师可帮其理清思路,改正错误的认识。(3)交流。启发学生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此外生生间的讨论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智慧与灵感。下面仅以一例描述我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交流,从而达到理解数学的本质。

  而此时学生的工作是有序的,不再是盲目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调动数学与物理的相关知识来共同来解决问题,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看物理,也再次加深了学生对随机性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的认识,体验了概率中蕴含的辩证关系即偶然中蕴含着必然。

  学生在知识的交叉地带来看问题,对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有帮助的。数学素养有以下几方面:(1)对数学语言的理解与运用;(2)自觉使用数学思想方法和意识的能力;(3)建构知识体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4)推理论证能力;(5)数学化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J9九游会游戏。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就要学会站在系统的角度,多角度、分层次地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变式练习。变式是指对数学概念和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情形的变换,凸现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清晰的外延,突出数学问题的结构规律,揭示知识的内在联系,通过变式练习,多角度地分析、联系、比较,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掌握问题的恰当分类以及相应的解题方法,丰富问题解决的策略和经验,获得对数学对象的理解。

  学生初学几何,对几何的特点还不了解,通过此例题的变式,让学生体会变与不变的关系,要学好几何,必须善于在变中找不变。学生从此例中还学会:改变题目的条件,获得新问题,这将是学生琢磨问题的源泉。

  3、将知识系统化。将数学知识系统化是指把零散学习的数学知识按照结构组织成网络,以体现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数学是一个组织结构良好的系统,理解数学知识,既包括对这个知识本质属性的认识,也包括掌握它与其它知识的联系。要对知识形成深刻的、真正的理解,这意味着学习者所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

  数学建构主义认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数学学习活动的认知主体,是建构活动中的行为主体,而其他则是客体或载体;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体现在认知活动中的参与功能,没有主体参与,教师的任何传授将毫无意义,教师的主导作用也无从发挥。主体参与不是认知主体消极地接受知识,而应体现在对知识的主动积极的建构。知识只是在它与认知主体在建构活动中的行为冲突或者顺应时才被建构起来。

  在教学建构观指导下,我们教师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动脑、动手、动嘴的机会,注意学生在认知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所以课堂上要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猜想、充分地发问、多角度地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组织者、倡导者、合作者。而图形计算器恰好在这方面为师生营造了他们共同需要的氛围。图形计算器可以根据学生数学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的数学学习灵活地提供图、表、文字或符号等各种表示方法,展现一些用纸笔难以展现的过程性内容,体现过程性,揭示数学本质。

  技术的介入,动态地展示了数学的变化过程,这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同时也延展了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从而发现数学之美,并热爱数学!

  大量的研究表明:反馈是学习的基本要素,它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习惯有着很大影响。由于课堂教学从本质上来说是有计划、分阶段地把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及数学思想按照时间的流程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为了保证数学目的的圆满完成,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在接受、理解、运用知识反馈的信息,及时而适度地进行调控。课堂反馈的基本途径就是倾听,教师要善于倾听,善于向学生学习,正可谓教学相长。

  课堂反馈必须及时,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发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出现偏差,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跟踪、纠偏,否则,错误的有效惯性会造成今后学习的更大障碍,以致积重难返。数学中应密切关注的反馈点大致有:概念的理解、记忆;定理、公式、法则的正、逆用;基本知识与技能的熟练掌握;计算的准确性;解题的规范;常规方法的熟练及特殊技巧的运用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提问、课堂练习、板演、课外作业、测试、检查(教师的讲评、学生自评、互评)等手段,对反馈的信息及时作出评定,使其辨明正误、分清优劣、掌握知识。

  从事教育职业意味着要敢于面对新的挑战,勇于承受内心焦虑的考验,充满危机感和使命感。新世纪数学素质教育的号角已经吹响,它要求数学教师应努力做好观念、知识、能力的更新。要敢于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树立先进的教学观、数学观和学生观,要以饱满的热情主动投身课程改革,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人人在数学上都得到不同的发展”的深刻内涵。教师要加强学习,博览群书,刻苦自励,不仅精通专业知识,还要对跨学科的知识有新的了解,同时必须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不仅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改封闭式的教学为指导学生“开放式”学习。教师的思维能力要更新,要提高因材施教的能力,还要熟练掌握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吕林海.数学理解之面面观[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3(12).

  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数学老师,每天都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但我并不平庸,因为我志存高远,胸中有丘壑,努力在讲台上演绎我精彩的人生。在我眼里每个学生都是他们家族的核心、未来、希望,乃至一切,所以我常感自己肩上的担子重,有时心里会沉沉的,总怕自己这“盲人指路”式的教育会将他们引入歧途。

  在人生的漫漫长路上我只能本着良心,捧出真心,保持素心,坚定信心,牵着学生的心,不懈求索。其实,我能给学生的只是少少许,可他们却给了我多多许。学生是我心中的神,课堂就是我心中最神圣的殿堂。在我看来教师在课上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课上生成自己的思考与认识,并且将这种思考延续到课下,这样的课就比较有价值。教会学生思考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我在朝这个目标努力,希望自己上的每一堂课都是这样的好课。我在心中总默念着萧伯纳的一句话:“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你的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我想说:生活充满变数,未来也很难说,但我敢肯定的是,我这辈子不变的是做老师,陪着学生走向无尽的远方。

  许文军,北京市第五中学数学高级教师,担任高三把关教师,是东城区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得:“东城区青年岗位能手”“东城区兼职教研员”“东城区骨干教师”“东城区优秀青年教师”“东城区优秀班主任”“东城区师德标兵”“东城区优秀党员”“北京市教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

  已经出版《互动新课堂》《名师三轮点击新高考》、《数学高一下册专题精讲与训练》、《数学目标检测》等八本书籍。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图形计算器―师生互动的好帮手》《优化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四点尝试》获北京市基教研论文一等奖、全国论文二等奖;为高三学子录制《提分宝典》音像制品,受到考生的好评。

  教师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在如何优化美术课堂教学方面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使美术课堂教学优化为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它是学习的原动力。能否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打开学生心扉、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也是优化美术课堂教学的前提。从兴趣入手,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特点优势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美术室注意环境布置营造气氛,教学中除了运用实物教具和挂图等简单手段,还运用音乐、幻灯、投影仪、电视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增强美术课堂的吸引力。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美术教学中是的运用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较而言,现代多媒体教学的实效性强,有省时、省力、直观、灵活、生动、节奏快、容量大等特点。比如,运用FLASH动画可以将“近大远小、近低远高”的透视规律直观地呈现出来,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再如:在以往的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资料来源往往局限于书本图片或几本书籍、杂志中的精彩图片,但那一张张小得可怜的图片使学生即使睁大眼睛,也看不清楚。如今,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导入各种信息,并有机组合,声形并貌,这样,学生无论在课堂的任何角落都能看得清楚,也不会因为教师的语言不够生动、演示的画面过小而对美术失去兴趣。

  2.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当今的美术在现代艺术材料和艺术技术、交流传播媒体、视觉研究和信息技术的冲击下,在表现手法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要求老师用发展的眼光对待美术教学和学生,而不能只停留在教授学生掌握某种绘画技法上。美术材料的日益更新使得老师在设计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有了拓宽思维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怎样运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美化自己的生活,做到学以致用,这就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地方,课堂氛围是师生共同在课堂上创造的心理和环境氛围。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增进师生的情感交流,会产生更多的师生互动,学生愿意更多地表达自己。有一个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的生动和教学形式的新颖而感兴趣。整堂课中,教师是一个“节目主持人”,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中,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过程。”(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教师在课堂中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甘愿做人梯,做幕后“导演”,把学生推向美术课堂的舞台。“兴趣是成功的动力。”,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进行“激发兴趣、自主参与”的教学形式,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促进学生的充分互动,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教学效果。课堂上老师的话不一定多,但要能给学生以启发和引导。老师在主导教学时应努力营造出一种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业中得以轻松地展现自我,那么,学生就会把对老师本人的喜欢迁移为对美术学科的热爱。美术学科更注重实践性和操作性。实践必然会有成功与失败,尝试失败的教学方法,就是事先不必给学生过多指导和框框加以限制,让学生在多次尝试与失败中自我进步。

  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组织美术教学。要分层次提出创新要求,不任意拔高。只有这样做,才能使所有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创作的自信心。现代教育给每位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断创新,发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并善于向学生学习,学生身上潜藏着巨大的创造力,破除惟我独尊、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创新教育,一定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的选择,张扬学生的个性,热爱和关注学生,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

  个性化教育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在个性化教育过程中,师生间的情感联络和交流得到加强,学生能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作用,从而增强自学、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和自我识别、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

  自主意识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教师要牢固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主性、探索性、挑战性,培养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知难而进、锐意进取、锲而不舍的精神,克服自卑心理和依赖思想,养成喜爱钻研,不满足于已有知识及解答的心理素质以及思考问题时力求深入、全面、缜密的习惯能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超常规,敢于言他人所未言,做他人所未做的事。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当今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是实现学生自主发展、终身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目前初中生的美术自主学习能力与新课程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老师单纯注重技法的教学,忽视学生主体意识和情感,不曾给学生空间和时间开展自主学习,压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致使他们缺乏上进的动力和学习的积极性,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学习。针对这种现实,亟需教师丰富教学观念,拓展教学方式方法,高扬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他们学习美术的内在动力。在众多的教学方式方法中,自主学习方式就是就是其中之一,将之运用于初中美术教学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美术教学的现状,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

  课堂是孩子们学习的主阵地,优化数学课堂教学必须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重视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本文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主动去探索并尝试学习新知识,这道理教师们都懂,但在实际教学中,很难得到真正的落实。

  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①认真预习,相互交流。在讲授之前J9九游会游戏,可先四人小组相互交流预习认识,相互提高,训练人人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为进行全班交流作充分准备,提高回答问题的信心。然后,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或是自由发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对要学知识的认识。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接受的认识面,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考,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②总结重点和难点。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明确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加以点拨,使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得到升华;③典型训练。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初步全面理解掌握了内容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些习题,体会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评讲,矫正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④归纳总结、巩固训练。通过认识的交流、试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出解决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了。在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对错、改正、在实践上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成果;⑤小结全课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这个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说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仅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学习探索和创新方法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突破重结果、轻过程、重死记硬背、轻应用的教学模式,坚持过程教学原则,通过数学概念的产生与发展,数学规律的形成与应用:

  在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充分利用旧知识与实际发展的不相适应,或者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冲突,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鼓励他们积极探索、研究,不断地进取。例如:教学积的近似值时,例题要求算出该付多少菜款,学生列式计算时,算出的数有三位小数。可是在实际生活中,付款时只要算到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就精确到百分位。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大多数人都想到了取近似值,但是究竟要保留一位小数还是两位小数,他们出现了意见分歧。这时,教师加以点拨,说明付款必须精确到百分位,即保留两位小数,是计算的需要,而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只保留一位小数,是为了方便付款。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求积的近似值要看实际情况。

  要通过对数学规律的运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长才干。设计练习时,可适当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安排发展性的练习,让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分析问题。以往的教学,我们曾给学生这样一个误区:题目中有适量的条件、唯一的答案、相对程式化的数量关系等,我们的学生正是在这样一种反复训练中学习数学,并逐步形成思维的定势,碰到有多余条件或不同种解答时,往往不知道从和入手,因此,作为一个明智的教师,要多设计一些开放题,以使学生在发散性、多维度的思维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要注重设计有不同解答方法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同时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

  要从数学规律形成的教学中,使学生重视实践,学会观察、分析、概括。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通过比较0.5米、0.50米、0.500米的长短,以及观察这些小数的变化情况,找出规律,概括出小数性质。

  数学知识的生活化,就是通过将数学教材中枯糙、脱离学生实际的数学知识还原,取之于学生生活实践并具有一定真实意义的数学问题,以此来沟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新版的小学数学课本也正朝这个方向在努力。在教学中,要重视以学生熟悉的,并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取代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选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活跃,在解答时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是开展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南,也是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教师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确立的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构建的课程目标,以及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全面理解、整体把握各阶段的教学目标,具体制订章、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应包含三个维度的内容,具有全面性、适切性,简明、朴实和有数学的特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表述应清晰、具体,显性描述知识技能的教学要求,切实提出主要的过程经历,列出伴随过程而进行的能力培养、数学思想方法渗透、情感态度教育等方面的要求;在考虑培养学生数学基本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批判反思能力。

  数学课堂教学内容的确定,其基本依据是数学课程标准,还必须强调要体现数学课本编写的指导思想和符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强调服从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抓住主线,突出重点,分散难点,确保全体学生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能获取最基本的数学知识、方法和能力;内容的安排顺序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形成内在的逻辑结构。可适当考虑安排一些适合不同层次学生需要的数学内容,体现分层教学要求。

  教师要认真研读数学课本,不仅要通读,还要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知道它们的来龙去脉;要在遵循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提炼,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课本的通盘考虑,对某些数学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选择,创造性地使用课本。在调整内容时要注意内容安排的逻辑顺序;要切实把握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不能随意扩展内容范围,切忌繁、难、偏、杂。

  教学是由教师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和互动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共同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担负着教的职责,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真实的数学情景,要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再创造的活动过程;同时,要为学生提供反省活动的机会,要留给学生进行质疑、讨论、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教师要认真履行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组织、交流、支持、点拔、咨询、促进等责任,但教师的主导并不是教师可以决定、替代和包办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的问题要有层次性,有利于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要有明确指向,有利于学生开展议论和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要适度,符合学生探索求知的需要,既有思考性又有可行性,既能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引起认知冲突。要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要由教师提出问题逐渐转向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要重视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会把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方法。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展现数学基本要领的抽象和概括过程,基本原理的归纳和推导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和分析过程,基本规律的发现和总结过程,数学模型的建立、求解和解释过程。要把教学视为引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活动过程,积极实施启发式、讨论式和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要鼓励学生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对数学的结论进行归纳、猜测、论证;要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对知识深入理解、系统整理,进行反思、质疑,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由“重教”转为“重学”,由“让学生适合数学教学”转为“创设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要体现“教”为“学”服务,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努力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重视学生的学习活动,切实关注怎样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怎样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等等。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重要方式,要重视接受性学习与其他学习方式的平衡兼顾,倡导多种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单一的状况,适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式的组合实施教学,创设适合学生进行操作、探究、质疑、交流的课堂环境和有利于学生获得多元学习经历的条件,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完善,促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

  数学学习训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教师要从训练的目的、要求、内容、形式等方面,不断地改善数学学习训练。

  数学学习训练的目的是“打好基础,促进发展,改进教学”。要把握基础教学的要求,全面关注学生发展的需要,既有基础性又有发展性。学习训练的设计要有层次性,应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提出不同的训练要求;要充分注意学生个体学习数学的差异性,提供有选择的学习训练。要重视学习训练的质量和效益,努力体现有利于学生学习并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功效。

  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用好课本中的例题,精选习题;对习题的解答过程和表达格式,要按照规范严格要求。数学学习训练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打好基础上,同时要重视对探究型、开放型、质疑型问题等的研究,使重在基础性的训练与重在发展性的训练合理搭配、有机整合,建构合理的数学学习训练系统。学习训练要适量,要控制训练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不要随意拔高训练要求,不能单纯追求解题技巧,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数学学习训练的方式不应只局限于对习题的演练,还可以安排动手制作、论文写作、书面小结归纳等作业。要重视对学生课外作业的批改和从学习训练中反馈教学信息,加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和对教学实施的调控;对学生学习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和独到的见解,要及时讲评。

  科学性是对一节课的起码要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播的知识应当是准确无误的;二是知识观点应当是全面而不是片面的。

  例如:有的老师讲到“积极的心理作用决定着在比赛场上的胜负”,这句话本身就存在知识性的错误。我认为在比赛中决定胜负的主要是实力,心理因素有重要的影响,但是不一定是起到决定性的因素。

  高效性是指课的密度与容量。对于一节好课而言,要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丰富和更新,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情感得到巩固和提升;即通过课堂老师的设计与调动,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使已有的知识和新知识融会贯通,从而生成新的知识。

  我们都知道,在新课改的理念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那么对于教师的角色而言,是否是一个“主导”就能概括的?所以我认为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多维的,而不是单一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下,教师至少应该担当以下角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参与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者。

  我们老师经常注意的是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两种片面:一是学生主体的扩大化,导致教师主导的缺失,从而淡化了教师的使命;另一个是教师主导的极端化,即学生的任何活动都逃不脱老师的手掌心。这两种极端都是与新课改相违背的。

  同时,在教师的角色中,我要特别强调老师作为学生闪光点的发现者,包括学生搜集的时事信息、学生在某一问题上的独到见解、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等。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从而达到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教师作为向学生学习者从古有之,古人云“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何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多元化,学生获取的知识,我们老师可能不知道,因此,老师要学会向学生学习,达到“教学相长”。另外,教师的参与应当包括知识参与、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其中思维参与比知识参与更为重要,因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知识的预设即我们所说的备课、备学生,也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在知识的预设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要把握教材的特点:教材是情感型的课还是道理型的课,或者是活动型的课。这要求我们进行准确的定位。其次是预设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课的最后落脚点要准确,比如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情感要提升到什么程度等等。最后,课的预设一定要体现教材观,要落实三维目标的要求。

  知识的生成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共同完成预设活动所达到的效果、所形成的新的知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可能设计活动并让学生参与活动,注意学生的互动,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是我们的互动必须与知识的生成相结合,如果不能生成新的知识,互动就失去了意义。例如一位老师设计的活动:“假如你明天送给父母生日礼物,你准备送什么?”学生回答非常积极,当学生展示完之后,老师说: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给父母的生日礼物,下面老师也向大家展示一下我送给父母的生日礼物。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展示了很多有创新思维的礼物,达到了知识生成的目的,同时老师展示自己的礼物,达到了师生互动,这种互动是思维、情感互动,是最高层次的互动。

  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要防止走极端,即:要么只注重过程,活动很丰富,但是学生学习的结果很差;要么只是强调学习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一节课既要注重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曾经有一节公开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充分参与。课后,评委组突然提出要求,对学生进行现场测试,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成绩很不理想。由此可见,我们既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要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

  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日趋明显。通过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音、像、文本等多种信息,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三性:一是必要性,可用可不用的不用;二是创新性;三是实效性,我们对同一个课件要从不同的角度挖掘内容,不一定要太多,但利用要充分。只有注意这些问题,我们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人灌”到另一个极端——“机灌”,才能真正起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此外,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要求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教学的预设。对多数老师来说,教学中设计学生互动是必然的,但是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不仅仅是知识互动,还包括情感互动、思维互动、心灵互动。在这些互动中,知识的互动是基础,情感、思维和心灵的互动才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教学内容新而活,要使学生感兴趣必须从那些时代色彩浓郁,社会性强的材料中取新,用典型事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如讲解《维护国家统一》这节课时,按书中的讲解比较抽象,因此,选用“分子的两国论”,宣扬“”的谬论,的“公投”等事例,从而说明公民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性,这样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获得教学效果的灵丹妙药。

  首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独占课堂,而应充当教学中的导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把课堂变成一个使学生积极思考,人人都积极参与的“学习王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学到知识。

  其次,将“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也就是变教为学,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

  教师在把握学生思路的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灵巧的调节课堂气氛,在师生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逐渐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思品课的教学过程是开启学生的心灵情感、陶冶情操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以情激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开发大西北,科技人才是关键”,我们这一代正处在这个大好机遇,启迪学生领悟科技强国,教育兴国的必要性。作为我们这一代,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除了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适应现代化的专业技能,才能胜任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从生动的教学中,激发学生爱祖国,为祖国奋斗的感情。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思品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在课堂上进行新闻热点、时事报道、中外故事,只要话题设得巧,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从中掌握知识。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使用投影片,录音等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诱发学习兴趣。他们会以饱满的学习情绪,自我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晓之以理”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

  思想品德课是为小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一门综合性的必修课程,是致力于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的提高和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教育的主渠道。新课程改革最重要的亮点之一就是新课程克服了传统教学中“知识中心””、“书本中心”的倾向,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成为“孩子回到精神家园时走的五彩缤纷的道路”。 因此,如何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促进他们主体精神、实践能力和多方面素质的整体发展,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去实践,去贯彻。

  优化新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这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创新课堂授课方式,要改变教师独堂的做法,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目前,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言堂”、“满堂灌”、死记硬背,重教师讲授,轻学生探索创新,重知识传授,轻品德养成,重书本内容,轻现实生活等。这些问题严重阻塞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兴趣。老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讲,旁征博引,学生死气沉沉地听,机械记录;教师接二连三地问,学生断断续续地答;教师不断地发出指令,学生手忙脚乱地去执行。一堂课结束,教师讲得累,口干舌燥,学生听得累,头昏脑胀,效果很是不好。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这不能不引起广大思想品德课教师深深的思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就要从尊重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学习。

  充分利用城乡内在的优势和资源,开展本土化教学。新课程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实践性与时代性相结合。它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科技的新进展新情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因校制宜。要密切联系自己所任教班级学生的年龄及个性特征,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一些小故事,要尽可能采取形象直观的形式,如教学挂图、照片、幻灯、课件、录音、录像,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教材内容,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和自己的实际生活是有密切联系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但是教师选用的材料一定要来源于生活实际,学生们就会觉得教学内容可见可闻,具有真实感,容易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学生就会觉得教师言之有理,有利于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有利于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语言表达上要以情激情,联系实际要有目的性、思想性、针对性,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要注意把握时机,抓住教育的切入点、结合点,针对学生的思想和具体表现找准时机,然后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有目的地渗透,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喜欢是最主要的,课堂上学生喜欢的事情会让他们聚精会神,结合课本上的生活事例,利用鲜活的时事引发学生的兴趣是思想品德课的一大亮点。

  学习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新课改强调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必须要无限相信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不搞“满堂灌”,不搞“一言堂”。只有教师大胆放手,学生才敢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个人动不算动,互动才算真正动起来,既要师生互动,又要生生互动。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服务者和引导者,要学会牵线搭桥,要在师与生、生与生、生与教材之间搭桥,让学生互动起来。对于师生互动,教师可以故意设计很多探究性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比如,教师可以故意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让学生来反驳,让学生去据理力争。选择的那些探究性问题要带有实践性、需要性和疑惑性的内容。在设计教学方法也要精心设计,如果教师每一节课都能设计出一个新颖有趣的开头,那绝对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思维,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同时,我们应将人文关怀带进课堂上,要用赏识的目光对待每一位学生;要俯下身子倾听学生说话,做学生的知音;要相信学生能做好。这样,不仅使学生能学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

  总之,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上使用的各种教学方法要严格把握好“度”,利用书本内容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课堂教学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要用你过硬的基本功和良好的师德去感染学生,学生才会爱戴你,家长才会信任你,你的教学才会成功,这样你才能撑起一片蓝天。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教师的教学活动空间,而把课程教学活动界定为一种“认知活动”,忽视了课堂有效教学的特征,使大量的课堂教学处于一种无效的或低效的状态。这种现象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可以说低效的课堂充斥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新课改以来,要求我们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教教材”,而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将教材中时代性、科学性、纵横交错的结构性、丰富的人文性以及“三维”目标深入浅出地挖掘出来。如果教师不打破陈规,不改变旧的教学模式,而错误地认为:教师是教书,学生是读书,教师只教课本知识,而学生也只有死记硬背课本知识,就无法突破陈规达到创新,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无法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

  兴趣是学生获得知识、扩大视野、激发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重要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能进一步巩固、加强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优化。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因课而异。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设计一些活泼、生动的情境,为学生理解课本知识奠定基础。其次,教师可运用风趣幽默、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仅能让课堂气氛活泼,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事物的理解感受程度,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再次,思想品德课教学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际联系得好,学生容易去体验和感悟、并产生共鸣。

  首先,要教会学生“听”。所谓“听”,不但要认真听老师讲课,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要在听中想,以想促听,并作必要的记忆。其次,要教会学生“看”。要认真地看教材,看板书,还要仔细观察教师的直观教学手段。要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看书;一节课的重、难点鲜明地出现在板书中,学生可一目了然。因此,在培养学生“说”时,教师要先耐心听,有时帮助他们组织语言,有时要及时给予启发,随着学生语言的不断积累,教师对学生要求不断提高,要使学生不但能独立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路,而且能把看、听、想、说建立起的表象,通过语言内化为一种能力。

  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毕竟具有一定的理性知识的抽象性,教师在讲授理论时,如果能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得相应的感性认识,这对于增强教学效果是大有帮助的。电影、电视、录像,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是当今电化教学的先进教学工具,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有计划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电影、电视、录像或相关片断,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讲授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有着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从掌握原理方面看,可组织大量材料,图文声像俱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牵动学生思维神经,理论认识与感性认识相结合,便于学生深刻掌握理论知识。从演示的内容来看,它能多层次、多角度、形象反映内容、气氛活跃,容易激起学生兴趣,另外,它还能大大节省教师板书内容的时间。

  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活动包括:辩论赛、演讲赛、知识竞赛等。教师组织这些活动的方法也分别称之为辩论法、演讲法和演讲比赛法。通过举行辩论赛,可以锻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证思维的能力、应变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等。教师运用演讲法组织学生进行演讲赛能够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论职系实际、明辨是非、激励情感、提高对所学理论的认识。运用知识竞赛法组织知识竞赛,可促进学生自觉强化、巩固所学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抢答问题,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检验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以上几种教学方法都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也能起到强化对理论的认识,加深理解的效果,对思想政治课教师来说,无疑是几种较好的辅助教学方法。教师应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有选择的加以运用。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主渠道,但仅依靠它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实践性,而课堂教学只是传授理论知识,难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还要拓展教学渠道,尽量将理论传授环节与实践环节结合起来,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教学过程是认知与情感两条主线相互作用、相互交替的过程。贝尔纳说:“创造力是没法教的。所谓创造力教学,是指学生有被鼓励展开并发表他们创新的想法。为此,才能发表他们富有创造性的才能。”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得到满足,他们创造的幼芽才能得以萌发,心中智慧的火花才能得以点燃。在教学时,我运用多种手段努力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知识转化为一种内心的需要,创设多维度、多层次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创造想象,使学生的自我肯定、自我表现和好奇心交融在一起,成为一种强烈的创造动机、创造欲望。

  如:教学“跳远”时,在学生复习立定跳远的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告诉学生前方有一条比较宽的沟,但我们只能从这里通过,让学生开动脑筋想办法,从而引出课题――跳远。学生在这种直观而又变化的情境中领悟到由立定跳远到跳远的变化,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体验冲动。通过尝试,每一位学生纷纷达到层次不一的“胜景点”,极大地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足够的信念储存时,教师就应运用这些相关信息,借助于想象与联想、发散与收敛、直觉与灵感等基本思维方式,加以重新组合,从而搭好创新的支撑点,使创新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1.鼓励质疑,萌发创新。质疑是一种求知欲,包含着智慧的火花,也是一种探索的精神,孕育着创造。“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贵有疑,有疑才求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学生能够质疑,是主动学习的一种表现,更是学习创新不可缺少的品质。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大胆猜想,在同中求异,在异中求同,使学生在疑中生奇、奇中生趣,不被表象迷惑,不被常规束缚,从而萌发创新的愿望。如:我在教学“前滚翻”时,就有学生提出疑问:“能不能向侧翻滚。”经过尝试,他的想法是可行的。当一个人向远处翻滚时,最佳的方法是侧面的肩膀先着地,这就比较安全。这样,我把学生引入与所提问题有关的情境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创新做好了准备。

  2.大胆尝试,激发创新。“有尝试才有发现,有发现,才有创新”,“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尝试开始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以尝试、创新的自由,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在进行游戏活动――通过“小隧道”时,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先动手尝试把十床手提小垫子垒成“小隧道”,每个人通过时不能使小隧道倒塌,然后让每个小组都进行汇报表演。这不仅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而且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跳高教学中,对于用什么跳法才能跳得高,有50%左右的学生进行过尝试,有“俯卧式”、“跨越式”,有的学生甚至尝试“背越式”,有的还创造出新的跳法。

  3.主动探究,引发创新。创新,意味着不走老路。鲁迅先生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应让他自己去发现。”苏格拉底特别注重“思想应该在学生头脑中产生出来,而教师仅仅只是一个助产婆的作用”。教师应让学生以“小科学家”的身份,沿着“再发现”的道路探索和发现事物变化的起因和内部联系,把好“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关,敢于实践、勇于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接着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我适时、适当地加以指导,再让学生去实践,结果98%的学生能高质量地完成,这就是尝试、实践、主动探究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心底深处,有一种被承认、被肯定的心理需求,他们希望自己是一个研究者、探索者,这种需求一旦被满足,便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学生体会到因为创新而带来的成功和乐趣后,将促使学生追求无休止的成功,“推动继续学习”,达到“不求人人成才,但求人人成功”。由于体育实践机会的增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多角度进行创新性思维,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体育课。

  随着高考制度的逐步改革,将日益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仅从应考的角度看,加强能力训练和培养是必要和紧迫的。鉴于目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偏重于教学知识量,没有发挥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等问题,笔者在前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提出设想:把以讲授法为主的方法逐步过渡到引导、讨论法。

  1.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使他们养成从小读书的习惯,培养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人的思维发展中至关重要,“思维从疑问开始”。李政道博士认为:“学习怎样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应在学习答案的前面。”独立提出问题的能力能通过这种课型慢慢培养出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因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思维活动会加快,松散的知识通过学生加工成为系统并建构成思维方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大大增强,并从中品尝到学习的乐趣,不断积极探求进而推动学习进一步深入发展。这种能力不仅在学校教育阶段需要,而且从长远看,对一个人的一生发展作用甚大。

  2.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他人思想上交流与合作,个体思维才能合成一个连贯的整体,帮助学生摆脱心理的“自我中心状态”,而且从别人那里获得丰富的信息,经常改变思维角度,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课堂的自由交流,能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得到全面训练。

  3.这种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探究问题需要学生经过动手搜集整理和动脑冥思苦想,脑力和体力高度紧张,这就要求学生有坚强的自信心、耐心和恒心。这种个性心理特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一辈子的。这种积极的个性心理即非智力因素可以通过长期训练形成。因此,尽早对学生进行培养训练是必需的。

  4.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强化学习效果。根据学习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在课前准备和讨论过程中,大脑中已有的储存信息,在定向思维不停的刺激下被激活了,沉睡多时的知识被唤醒了,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人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如果学生每堂课都能在理解中学习,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又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5.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发现学生幼稚、可笑甚至错误的看法,正是教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进行思想教育的良好契机,使课堂不但成为能力培养,而且是切实进行德育教育的场所。有时学生积累的课外知识或突发奇想也会启发教师,使教学更趋完美。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能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

  我校这几年的教改实践充分证明了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是卓有成效且大有可为的。我曾经对学生做了学年初和学年末的问卷调查:入学时90%以上的学生希望老师课上讲生动的历史故事:经过一年的启发讨论教学,到学年末,有70%以上的学生选择“师生讨论问题”的课型。短短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方法由被动接受灌输到主动讨论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学习兴趣有了较大提高。

  我们要设计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鼓励其创新思维,课上常会出现令人惊喜的情况。比如在讲“隋朝开凿大运河”时,我一改过去的讲法,出示《中国水系图》,让学生观察出中国水系的特点:东部河流多东西流向没有南北流向――需要开凿一条南北的河。然后提问:“开凿大运河怎样最省力?”学生回答“选择经过测量的大河之闪的最短距离”之后,我继续启发道:“还有没有更好的法子?”在全班学生思路不通的情况下,由一个学习较差而且是十分顽皮的借读生打开了其他同学的思路,认为“沟通近于南北流向的天然河流,会大大节省劳力”。再如比较“都江堰与郑国渠哪项对秦国利益可能更大?”的问题,许多学生都从水利工程的功能考虑。这时我启发学生换个角度,看战国示意图,一个学生意识到郑国渠位于秦国都城一带,地处关中,具有重要意义,从而解决了问题。类似的教学实例在课堂上几乎随处可见。像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低估他们的智力潜能。如果不能被教师发现并引导发展,就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不可否认,这种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方法的实行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要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逐步实践、摸索和研究。因为目前在我国历史教学还受到相当多因素的限制,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仍根深蒂固,教师能力素质亟待提高,教科书编写尚需改进,等等。当然,讨论课的教法还有很多,条件好的学校可以实施“表演法”、“多媒体观摩法”等活动与实践。它的开设对历史教师提出更大挑战,也给乐于创新教学方法的教师提供了更大的教学空间,更让学生通过活动课的参与,产生了快乐与成就感,进而带来了更浓厚的兴趣。即“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创作过程中的艰辛,酸甜苦乐”。他们在惊叹“历史课原来还可以这样上!”的同时,历史课在他们眼中不再是单调、死板、枯燥、乏味的了,它变得生动形象,与他们贴得更近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设计出更多的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寓教于乐,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并不是一句空线

  学生理解知识的能力与学生自身的特征以及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着直接的关系,与教学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通过相关的调查问卷,我们能够清楚的发现学生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十分的喜爱,而且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速度十分快,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能够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分类,而且他们通过课前的视频教学模式能够对语文教学内容有一个更新的认识。而且重点是他们能够将教学内容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相互联系,通过整理教学素材,观看教学视频,提出自己的质疑,然后在语文教学开展的课堂中与他人进行沟通和讨论,这种教学模式真正的将学生的地位与老师的地位放在了同一个高度,老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问题的探讨者,学生们在这种语文教学环境下得到了自我的生活和认识到了自身的发展方向。学生对于完成老师布置得语文教学任务也不在是应付差事,他们更愿意主动地去完成功课,或者是更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想法。语文老师能够借助网络教学平台展开自己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通过多种聊天软件。例如QQ、微信、微博、论坛等与学生交流意见。了解学生的内在想法。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难题。从学生自身遇到的实际问题出发开展课堂讲演活动,并且结合集中讲授、个别辅导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堂教学模式,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讨论问题的环节。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课前学习,课上组织学生结成小组,进行问题讨论,从而得出结论。而要想使得课上学生讨论呈现出精彩的环节,使得学生的视野得到深入的开阔,就需要老师在讲课之间给学生们提供较多,具有针对性的、十分有意义的学习资料作为辅助。通过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提高学生对于事物的认识,丰富他们的观点和意识,在普通的语文教学课堂中,小学语文老师也是在利用各种方法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及知识储备,可是课堂上的时间毕竟有限,开展起来十分的困难,然而如果让学生完全凭借自己的自觉里去进行知识的阅读那么很难取得好的效果。我们都知道“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先进行课前自主学习,然后在课上进行知识的教授。这样一来课堂上很多时间都节省了出来,这个时候,老师可以用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含量,安排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开阔学生认知能力的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任何人具有较高的语文能力并不是一时之间形成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知识含量增加了,学生的视野自然就开阔了,对文章的理解也会逐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在讲解《少年闰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鲁迅,我向学生介绍了他的又一部小说作品《故乡》在对《少年闰土》讲解的同时,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讲述了少年闰土与我发生的一些事情。在结合《故乡》分析了鲁迅创作的特点,坚强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了解鲁迅作品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这样的联合讲解,很容易提高学生对知识认识的水平。当前所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课本里面,所有的内容都是经过教材编写部门进行层层筛选之后留下来的精华内容,有一些文章是由我国著名作家所写,有一些内容对学生思维的开阔有着重要的意义。教材中的内容大部分是内容精彩、字词句优美、为了使得文章更加富有内涵,更好的表达作者的内心情感通常情况下会使用有没得语句进行渲染,营造出一种有没得环境。在这个时候,如果只是老师在台上进行片面的讲解,很难让学生领会到其中的美感和特征。这个时候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精心的构思,将教学内容通过视频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将文字、图片、视频相结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真实意境和情感。教学视频能够通过视觉、听觉刺激学生的感觉神经,从而让学生对这种形式产生兴趣,从而热爱学习。这种方法使得教学内容变得更加的丰富和形象,具有很强的美感和艺术性。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蕴含着各种美。“翻转课堂”里,教师不再是枯燥地灌输阅读鉴赏时要用到的术语,而是适当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

  学生在进行语文知识学习的时候,遇到很多问题,就会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进行解决,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背景下,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不用害怕得到不指导,使自己的学习陷入困境。当基础知识方面的学习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能够从教学视频以及教材课本中还有相关的学习资料中去找寻答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老师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基础知识内容之外的问题。只有这样老师的真正意义才得以彰显出来,帮助更多的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做人,是老师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对于一些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之下,就能够开阔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而对于那些语文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在教学视频、老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帮助下,能够更好的掌握语文知识,及时的进行基础知识的建构,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能够充分与语文老师交流,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多向旳教育传播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语言是教学思想的直接体现,是教师使用最广泛的信息载体。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核心,也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笔者认为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统一,来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密、准确、精练、逻辑性强。教学语言要准确无误,不违反科学性。具有科学性的语言应当周到严密、含义准确、措词精当、不生歧义。这样才能正确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给学生以清晰明确的正确认识。往往一字之差,会有不同的含义。如“增加了”与“增加到”等。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实语来讲解,不能用方言来表达。如把二次根式符号说成“公交厅”,把绝对值符号说成“门”,把“移项”说成“搬家”等。因此,数学教师的教学语言错误,会导致教学的失败。数学也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数学教学语言,不但要有科学性,还要有逻辑性。教学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可以增强说服力和论证性,用较短的时间传递较多的信息。

  教师讲话要特别注意避免言不及义的废话、不着边际的空话和不必要的重复,尽量不带口头禅。用简洁明快言语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对学生感到困惑、易错的地方,可以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此外,语言的启发性还包括“以情感人”。只有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才能启迪学生的思维,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上)“轴对称”教学时,进入“轴对称图形”概念教学,往往会让学生看生活中的很多图形,对轴对称图形有一定的表象。针对这一学情,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还在哪里见过轴对称图形?”“你能设计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吗?”对于这样的提问,学生惊奇而又兴奋地叫了起来“我会,我会”。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把教学内容及其形象融为一体,用形象化的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以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一般地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用形象化的语言去启发,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七(下)“平面直角坐标系”时,笔者先讲解数学家欧拉发明坐标系的过程:有一次,欧拉躺在床上静静地思考如何确定事物的位置,这时发现一只苍蝇粘在了蜘蛛网上,蜘蛛迅速地爬过去把它捉住。欧拉恍然大悟:“啊!可以像蜘蛛一样用网格来确定事物的位置啊。”然后引入正题――怎样用网格来表示位置。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致被大大地调动起来了。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虽然有些教师讲得“津津有味”,但学生却是听得“昏昏欲睡”,语言贫乏、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是很难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与兴趣的。俗话说:“话有三说,巧说为妙。”教师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风趣幽默感,能以声引人,以趣诱人,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境界,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既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又能在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行为时起到揭示、批评的效果。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上)“概率初步”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你想成为百万富翁吗?你想知道买一张中五百万的可能性有多大吗?通过本章的学习,我想你就明白了。”简单一句话,就吊起了学生学习的胃口。但是必须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幽默、风趣只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课堂上并不能为幽默而幽默,它应是教师课堂语言中“万绿丛中一点红”。

  许多教师在对待犯有错误的学生时,动辄严辞训斥学生,错误地认为只要是出于好心,言之有理,即使口气硬些,火气旺些也没关系。殊不知,正是这种强硬的态度和训斥,往往使师生陷入了水火不容的僵局。例如,在一次检查练习时,笔者发现有一些学生练习答案一样,于是讲了这样一段话:“人们常说,‘天底下没有两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可是这次在大家练习中,我却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有许多人的面孔是一模一样的,就像用克隆技术克隆出来的一样,简直把我惊呆了,难道克隆技术已经普及我们初中了吗?请你们帮助我解答这个问题。”那些抄袭作业的学生表情就显得紧张起来了,当大多数学生笑着说“抄”字时,他们的表情就更不自然了。至此,一个“抄”字正是笔者批评的主题,借学生之口点了出来,基本目的已达到了。自始至终没有点名批评,也没有厉声指责,而是用含蓄的语言开导学生,用对学生的关爱之情来感动学生,让他们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达到绿色批评教育的目的。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根据初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采用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的教学艺术,运用多样化的教学语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引人入胜,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科学的思维,深化理智,强化教学内容,从而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1]宋华.试论教师的语言艺术[J].教育艺术,2003,(5):36-37.

  [2]陈米华.走出实施新课程的误区[J].中学数学教育(初中版),2007,(6):5-7.

  [3]吴旭鸯,王世美.对高中数学新课程的几点认识[J].中学教研(数学),2007,(7):9-12.

  [4]牛瑞芬.浅谈生物课堂教学的调控艺术[J].教育艺术,2004,(8):62-63.

  早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出现了采用多种电子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综合运用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技术又称多媒体组合教学或电化教学。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改革的发展和深入,多媒体教学越来越受到重视,并逐渐走进课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备的展现形式,将课堂教学引入了全新的境界,深受教师和学生的普遍欢迎。

  多媒体是传统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使课堂教学简单化、智能化。但它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能与传统教学完全脱节吗?不。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作为中职教师中的一员,我也在不断地摸索着,下面就对“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谈谈我的看法。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采用的最先进的教学手段,通过对学生多维的感官刺激,改变传统教学中难以表达、学生难以理解的抽象的内容、复杂的变化过程、细微的结构等等,它打破了“粉笔加黑板,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方法,不但在教学中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活跃、轻松,很受师生的欢迎。

  但是它同样存在着很多的弊端。多媒体像电影一样,一闪即过,知识点没有特别突出,老师讲解、板书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灵感、思想相互碰撞和形成的过程,而多媒体没有学生思想的形成过程,学生感受不到教师的思想。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是流于形式,是教师自己精心设计、自己导演的一出精彩的教学画面;加之如果平时不注意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再加上教师制作课件和使用设备的水平有限等原因,也会使多媒体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重新组织教学。

  对于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可以从硬件设施和软件内容着手来解决。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教师应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为广大教师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的同时,还要积极组织教师进行现代化教学培训,包括现代教学思想及教学理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教学设计的结构和设计原则,课件的制作,正确处理人、机和软件的关系,运用多媒体教学时的注意事项等等。另一方面,需要广大的软件制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努力编制出更多的优秀CAI课件,让计算机承担起部分教师的工作,令教师集中精力处理更为重要的工作。2.采取弥补多媒体授课缺陷的有效措施。采用多媒体授课信息量大,每个界面所包含的内容一闪而过,学生不好记笔记。在上课前可以将电子教案以讲义的形势打印给每个学生,一是要求他们课前预习,二是让他们课后及时补充笔记,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就能全神贯注地听教师讲解,及时跟上教师的思路。根据教学规律,无论采取什么教学手段,都不可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就消化所有的教学内容,需要课后复习、做练习。由于学生手中有讲义,就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复习当天的授课内容,增强教学的互动性。随着校园网的普及,我们还可以将当天的授课内容及时在网上,供学生复习采用。3.多媒体课堂中的师生有机互动问题。多媒体教学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以也不可能完全抛弃传统教学手段。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综合考虑好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组合功能,灵活地调用图、文、声、像并茂的教学信息强化人机之间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4.对于惰性较强的学生,可以在课件设计上下功夫来正确引导或“强迫学习”,比如可在课件中设计自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做题,并马上得知自己的分数。

  总之,多媒体教学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既注意教师的教又注重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其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这种新的教学方法来优化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因此,要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革新,要求新时代的老师跟上时代的步伐,紧紧围绕教学改革,创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我们的现代化的基础教育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但绝对不能忽视传统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更好、更快地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

  [2]陆芳 等 编著 多媒体等在教育中的应用[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03)。

  兴趣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它对认知活动起着指导、调节和强化的作用,是学习过程顺利而有效进行的心理条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在观察、思考生物现象、认识现象本质及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激动,使之体会到学习生物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愉快。从而以兴趣激发起学生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这是生物学教学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兴趣的源泉在哪里?

  第一,兴趣在于探索隐蔽的现象或事物。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司空见惯的现象常常会熟视无睹,而揭示这些现象的本质,却会引起人们的高度注意。生物界绚丽多彩,可作为学生观察、研究的对象十分丰富。我们应该把生物教学的背景扩大到广阔美丽而又蕴含许多奥秘的自然环境之中,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生物知识,探索生物现象的本质。如在讲述《有机物的制造——光合作用》一节时,最好把注意力放在事实和现象的联结点上,即“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对学生说:“在阳光下每一片绿叶都在进行生命活动,这生命活动在盛夏尤其活跃,没有这种复杂的生命活动,树木便无法活下来。这种生命活动不仅能够决定植物的存亡,而且也与我们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许多科学家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索这种奥秘,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然而利用这种生命活动实现粮食生产的工厂化还处于探索阶段。让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仔细想想,这种生命活动是怎样依靠土壤、空气中的物质来生产有机物质的,它又是怎样影响我们的环境与生活的,并畅想‘绿色与我们未来的生活’。”学生听之,有跃跃欲试之感,对大自然的奥秘感到惊异。

  第二,运用知识,激活思维,是兴趣不竭的源泉。“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苏霍姆林斯基语)。我们应该不断地激发、强化学生的这种精神需要,尽最大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创造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实践中,应坚持走课内外相结合之路:课内,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分析、概括、深化生物知识并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外,重实践、重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探索新问题,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课外与课内相结合有利于学生巩固课内知识,使学生每掌握一个新知识,都能得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如讲述《花的结构》一节内容时,课外要求学生观察各种花的形态、结构,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比较各种花的异同,大多数学生会惊讶地意识到自己经常看到的各种植物的花尽管形状、大小、颜色多种多样,可是它们的结构却是基本相同的。课外让学生完成教材中动动手的内容,收集有关花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查阅了很多资料,表现得兴趣盎然。经过多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利用课外时间带领学生在校园中,或到大自然的广阔天地之中观察形形的动植物,让学生在观察中验证生物学知识与规律领悟生物学观点,并从已知中不断地引出未知,这种做法对学生思维发展的影响将是十分深远的。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双方必须共同参与、相互配合才能获得成功。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应该为“学”服务。学生只有全身心地参与到教学中,才能使课堂中的问题成为学生自身的问题,学生才会学得积极主动、生动活泼。正因为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的任何知识、解决的任何问题,是他们自己获得的,所以就比通过其他途径得来的更彻底地属于他们自己。但是一刀切、齐步走等陈旧的教学组织形式,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的现象。如,教师满堂的地讲,学生毫无兴趣的听;教学内容封闭;教学信息缺少双向的交流,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教学效果较差,优秀学生吃不饱、后进生消化不了等。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在哪里?

  首先,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分组教学、合作达标”。所谓“分组教学”是指通过学情分析,将所教班级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每组4--7人不等,根据学生特长如生物基础知识、实验技能、某种生物的观察或饲养等,选出组长(组长可根据学习内容选定),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程序是:①目标定向。教师布置可供选择的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各小组自主选择、接纳。②组内交流。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再小组内发言交流。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③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学习结果向全班汇报。事实证明,采用分组教学、合作达标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如此,这一教学组织形式能有效地纠正教师“独占课堂”的不良倾向,对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也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其次,注重学生思维的参与。课堂中学生的参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如讲述《生物的生活环境》一节时,笔者把一盆月季花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要让月季花生活下去,需要同学们提供什么条件?反之呢?这说明了什么?如何把影响月季生活的因素进行分类?”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问题回答的也比较准确深刻;二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创造性。如,教学目标可由学生提出,使教学中的问题真正成为学生的问题;教学过程主要通过学生自学、讨论完成;实验先由学生设想、设计、操作,再由教师点评;各种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及其应用前景让学生畅所欲言等等。在整个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不是教材或教师强加给他们。